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豆瓣8.6分必看神作!最受期待的99岁“顶流”回归,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句忠告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次数:10

“当拖网犁过海底,荒漠在蔚蓝中蔓延;当珊瑚白化如骨,生机在寂静中消亡——我们摧毁的不仅是海洋,更是自己的未来。”

——女同事说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最近,全球仿佛开启了“炙烤”模式,极端天气更是一个接着一个。不断被刷新的高温记录、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就像大自然敲给人类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环境保护

而海洋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节气温;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等。

因此,大卫•爱登堡在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海洋》中说道:

“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地球上最重要的地方不是陆地,而是海洋。”

这位拍摄过《我们的星球》《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众多9分+纪录片的现代自然纪录片之父,即便已经99岁,但仍然坚持为环保发声。

这一次,他将镜头聚焦海洋,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向我们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01

生命的摇篮

鲨鱼和鲔鱼作为海洋中远行的旅者,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面纱的其中一角。

它们顺着洋流方向,横跨地球,进行着永无止境的觅食迁徙。而海底山是这趟远洋旅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海底山,顾名思义就是海底的高山,有的甚至能高达五公里。它们矗立在海洋上,迫使海水涌升,将养分带至水面,吸引着成群结队的海底生物前来捕食。


因此,对于鲨鱼和鲔鱼这样的长途旅行家来说,海底山就是中转站和终点,因为它们在这里进行捕食。

你可能很难想象的是,在全球海底大约有四万座这样的海底山。

海底山远在公海,过去很多人认为公海远离陆地,海水缺乏营养,就是海洋中的沙漠,但其实公海不仅是各种大型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在这里因为海底山的存在还有着众多“绿洲”

与海底山同样壮观的,是海底的巨藻,它们是海洋中最高大的生物。在茂密高耸的巨藻树冠之下,藏着一片海底森林。

在这里,生活着众多居民。而这片森林则靠着下面这些居民协力维生。


海胆是园丁,控制海藻的生长。不过园丁如果过于疯长,后果就是海藻枯萎、倒塌。

不过幸运的是,海胆也有天敌,比如龙虾、蟹等等。它们在一起,共同维持着这片森林的生态平衡


这些海底森林,沿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岸线延展,加州、南乔治亚岛、南非等地方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草床。


不论是海底“森林”还是海草床,都有着巨大的碳吸收能力,并且远远超过同样面积的陆地森林,它们是调节全球气候、防止气候变暖的得力助手。

除了海底山、巨藻、海草床之外,珊瑚也在大海这片“荒芜”之地孕育着生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结构,也是最独特的自然奇观之一。


珊瑚是一种动物,在它们的体内,住着成千上万的宛如植物的藻类。它们会吸收阳光,制作珊瑚赖以维生的食物。


珊瑚一边成长,一边给自己柔软的身躯筑起坚实的石质堡垒保护自己。同时,也缔造出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生物结构。


就是这样,珊瑚缔造出了海洋中最复杂多样的聚落。

在这里,有把有毒的海葵作为手套佩戴,防卫自身的小拳击蟹;有拥有动物界最复杂视觉系统的孔雀螳螂虾……


类似于小拳击蟹和孔雀螳螂虾这样的新生命一直在被发掘中,每年大约有两千种新海洋物种会被人类发现。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时,浮游生物同样重要


洋流在大陆棚的边缘涌升的同时,也把海底的养分带到了表层,而这也成为了浮游植物最完美的栖息地。

这些单细胞植物,以难以想象的数量疯狂滋长于海洋里,吸收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小小的它们蕴含着大大的能量,根据最新发现,它们可以消除全球三分之一的碳排放

与此同时,它们排放的氧气,比地球上所有的树加起来还多。也就是说,当气候危机真正来临的那一天,它们将是我们最可靠、最忠实的盟友。

除了浮游植物,不得不提的还有浮游动物,它们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也是许多海底鱼群的重要能量来源。虽然处于食物链最底端,对于海底生物却有着重要意义。

不论是远在公海的海底山,还是在浅海区的巨藻、海草床、珊瑚、浮游生物、数以万计的鱼群等等,它们都是整座海洋构成的基石。


因为它们,海洋才有了如此丰富的海产,才成为万千生命的摇篮。

02

破坏的“凶手”

当然,海洋也在哺育着人类。沿岸浅海就是人类每天食用的海鲜的来源。然而,人类却在破坏着海洋。

现代工业的拖网渔船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破坏着海洋生态。据悉,是海底拖网第一次出现在面向普通公众的自然纪录片中。

几乎每天,人们都在用铁链或钢梁进行拖网捕捞,把经过的所有生物都赶入网中


它们一路横扫,把海床上的一切都尽数摧毁。然而摧毁这一切的目的,通常却只是为了某一条特定的鱼,其余大多数的小鱼小虾则会被当作毫无价值的“垃圾”丢回海里。

在拖网船捕捉到的生物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会被丢掉。并且,这些生物大多都因为缺氧已经死亡了。

这样的捕捞方式除了浪费,还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破坏力强到,在太空中都能清晰看到拖网的痕迹


据统计,每年被海底拖网扫过的海底面积几乎跟整个亚马逊森林一样大。更可怕的是,有一些地方被反复犁过,一次又一次。

在陆地上,犁地可以松软土壤、增加透气性等等,但在海底这样的不断翻搅只会带来更坏的结果——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扇贝,是拖网渔船最青睐的生物之一。

在扇贝栖息的海绵花园里,有姹紫嫣红、方圆不一,看似是植物实则是动物的的各式海绵。它们美丽又古老,世世代代生存了数百万年。


但海底拖网一来,它们的家园顷刻就化为乌有。各种生物被撞碎,从前的五颜六色被灰色的沉淀物湮没,从前的“伊甸园”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


除了海底拖网,一条条长达八十公里的诱饵钩在捕杀鲨鱼,一面面高达数百公尺的巨网在吞食着海龟,无一幸免。


鲨鱼和海龟经历了恐龙灭绝,却未必能撑过人类的诱饵钩和巨网。

不论是海底拖网、诱饵钩还是巨网,都来源于庞大的海上工厂——在化石燃料驱动下的大规模海洋捕捞。一艘艘巨大的轮船组成了海上工厂,它们无所不捕,无时不捕。

就连世界最偏远的地方——南极,也有海洋捕捞的身影。在南极,不论是鲸鱼还是鱼群和企鹅,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依赖南极磷虾为生,同样的,这也是海洋捕捞的目标。


这些巨大的海上工厂将数十万吨磷虾吸入巨网之中,然后煮熟加工,供给鱼类养殖场,变成保健食品、宠物食品等等。而且全程都在海上完成。

在如此现代化、庞大的“海上工厂”面前,野生动物和渔民该如何竞争呢?


事实就是毫无竞争力,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海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海鸟处于饥饿的边缘,越来越多以海为生的渔民从以前的满载而归变成了渔网里的塑胶、鱼线、钓钩,甚至连大一点的鱼都没有了。


当我们提起人类活动对海洋的伤害,大部分人可能会说是气候变化、塑料垃圾、海水酸化等等,但其实工业化大规模海洋捕捞才是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大凶手。

很难想象到的是,四百年前,海岸边的鱼群密集到船只甚至无法前进,现在却从未有人见过如此富饶的海洋。

这让人不禁反问,海洋难道真的要被人类榨干了吗?

03

请给海洋喘息的时间

海洋的健康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但海洋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大,它的复原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快上许多,也就是说它可以重生。

只是,它需要喘息的时间。

美国的海峡群岛在过去两百年时间里,一直进行着严重的过度捕鱼,海胆却变成了这场捕捞里的幸存者,它们在这片海域里疯狂滋长着。

显得不那么幸运的就是海藻了,因为海胆主要以海藻为食,原本蓊郁的海藻森林现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芜


终于,在鱼群大幅锐减下,人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在这片海域里全面禁止捕鱼

禁捕以后,海洋里的各种生物数量开始回升,生态平衡逐渐回复,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海藻森林又再度茂盛了起来


同时,森林里的各种聚落也变得生机勃勃了起来。那些消失数十年的大型掠食者也悄然归来,就连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巨型黑石斑也再次栖身于海藻之中。


因为远离了渔网,所以这些动物有足够的时间长大、产卵、繁衍生息,以及跟随洋流开启人生旅程。

比如,随着雌性棘刺龙虾长得越大,它产下的卵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幼体离开母体后,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他们顺着洋流,飘向广阔无垠的大洋,横越千里,甚至跨越国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成长与蜕变,幸运活下来的就会回到沿岸,开始它们的成年旅程。不过,大多时候它们选择的落脚点都是不受保护的区域。

就这样,龙虾的族群从受保护的海域溢流向了不受保护的海域,并使全球各地的渔业开始复苏

而这,也让人们开始承认:保护区真的有效不仅是保护区内,甚至是外部区域,都充满了生命。这也就是海洋保护区的“溢出效应”。

禁捕区的生物,富饶到满溢出来。因此大卫•爱登堡说:“只要我们愿意放手让大自然自行修复,海洋就能自我拯救。”

位于夏威夷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就是设立海洋保护区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力证。

因为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并且完全禁捕的海洋保护区。在当地居民的坚持之下,这里有着令人惊叹的生态环境

本来濒临灭绝的的信天翁如今肆意飞翔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不断进行洄游迁徙的鲔鱼在此繁衍,并不断扩散,甚至数量增加了54%......


除了帕帕哈瑙莫夸基亚,法国也在行动

尽管法国只是在占地中海面积1%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小型海洋保护区,但就是这小小的1%,却让那片海域重新恢复了生机,最大型的鱼类也逐渐回归。


只要我们给予海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它们就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复苏。不仅如此,它们还将是人类对抗环境变化、粮食安全以及守护我们的家园的坚强堡垒

但遗憾的是,目前地球上真正受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不到整个海洋面积的3%。并且,科学家指出我们至少需要保护三分之一的海洋,才能避免海洋系统的全面崩溃。

我们如今的海洋保护区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这部纪录片选择了在今年的6月8日也就是世界海洋日那天,上线流媒体。还为同期在法国召开的联合国海洋大会助了一把力——本届海洋大会的两大核心议题:保护公海和扩大MPA(海洋保护区)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

“当拖网犁过海底,荒漠在蔚蓝中蔓延;当珊瑚白化如骨,生机在寂静中消亡——我们摧毁的不仅是海洋,更是自己的未来。”


海洋孕育生命,不仅是海洋里的大大小小的生物,也产生了以海为生的人类聚落。

捕鱼、吃鱼与保护海洋并不矛盾,重要的是如何捕,捕多少,绝不是现在这种摧毁一切的方式。

“海洋不是一个和我们无关的荒蛮之地,而是人类家园的生命线。”修复海洋是全人类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拯救海洋就是拯救世界

PS:本文图片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海洋》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又一必看神作:99岁的他,可能在留下最后一句忠告

2、豆瓣电影:9分+神作背后的男人回归,这可能是最后一部了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