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影院
策驰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李九霄:“刀子”诠释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丨塑造英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1


《八佰》海报。

英雄:上海滩江湖客

出处:影片《八佰》

首映:2020年8月21日

经典台词: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就跑得快,愿意一试!

李九霄在影片《八佰》里演的“刀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却用一次近乎悲壮的“冲桥”把“平民抗日精神”推到了极致。

“刀子”原是上海苏州河南岸赌场的小混混,平时靠给蓉姐看场子混口饭吃。但当北岸四行仓库抗击日寇的枪声响起,他先是不屑,后被现场惨状逐渐激怒,最终把“江湖义气”升华为“民族大义”。那句“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就跑得快,愿意一试!”就是草根血性的爆发点。

影片用极简符号完成角色弧光:刀子割破拇指、按下手印,一瞬间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存亡”绑在一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动作,却比任何口号更能体现“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群像精神。


“刀子”请愿冲桥时,已经把“江湖义气”升华为“民族大义”。

导演管虎让“刀子”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怀抱电话线,孤身冲过日军火力封锁的苏州河桥面。子弹打在身上,他仍踉跄向前,直到用尽最后力气将电话线成功扔到对岸指定地点后倒在血泊时,身体的方向仍朝着四行仓库。这具躺在“天堂”(租界)与“地狱”(战场)之间无人地带的身体,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符号,象征着当时所有普通中国人跨越隔阂、为国献身的可能性甚至是主动性。这个镜头也被观众称为“南岸最锋利的一把刀”。

李九霄赋予“刀子”的是一种“小人物的爆裂式觉醒”。他的转变并非源于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是最朴素的乡土情结和人性觉醒的升华。他看到对岸军人们为守护象征着家乡的“孤岛仓库”而舍生忘死,听到京剧《长坂坡》中赵子龙孤身救主的唱词,这些元素一点点催化了他内心的“义”和“勇”。他的行动逻辑是江湖式的“知恩图报”和“血性拼杀”,而非军人的天职。他的牺牲没有勋章,却成为整部电影里“平民抗战”最具冲击力的注脚。他用一次“跑桥”完成了从一位袍哥“市井混混”到“民族脊梁”的身份逆袭,也让《八佰》的群像叙事多了一抹粗粝却滚烫的底色,所以有观众称其为第801位壮士。

“刀子”用自己的死亡,唤醒了苏州河两岸更多“看客”的灵魂,李九霄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演技,让这个戏份不多的角色牢牢钉在了观众的记忆里,成为了全片情感的“压舱石”之一。在李九霄看来,“刀子”最后“跑桥”给孤军送电话线的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对祖国被侵犯之后的一种壮烈态度,而“刀子”身上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很令他感动,令他在拍摄“跑桥”那场戏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和刀子合体的感觉”。

【对话】

“刀子”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

新京报:《八佰》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是一个外号,像老葫芦、端午、羊拐、老铁、老算盘,包括你饰演的“刀子”,对于“刀子”这个名号你是怎么理解的?

李九霄:我觉得这个角色具有双面性,有好有坏,就像一把刀子一样,你可以拿它来削水果,可以拿它来救命,也可以用它来杀人,这也很符合“刀子”这个角色的世界观。他在当时上海租界里面就充当一把刀的角色,用来威吓大家,有可能刺伤好人,也有可能刺伤坏人,很多事情他无法左右,他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除了“刀子”之外,还有很多人愿意牺牲自己,去“跑桥”将电话线送到对岸,其实“刀子”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对祖国被侵犯之后的一种态度。

新京报:“刀子”在苏州河南岸给蓉姐(刘晓庆饰)开的赌场看场子,其实是相对安全的,本来可以不用以身涉险跑去送电话线。你给这个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李九霄:我记得当时想得其实很简单,那场戏他靠着墙吸烟,觉得这桥有那么难跑吗,死了那么多人?因为他在租界见过的生死太多了,死的那些人,有可能是他的仇家,有可能昨天还跟他打了一架,或者还欠着他钱。他只是觉得“跑桥”这个事儿,怎么就跑不过去呢。本身他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有一种血性,这个桥我跑过去了,就打败了你们这些殖民者,还有日本鬼子,我要争这一口气,袍哥人家的这口气不能丢,有可能也是这口气支撑着他在上海租界每天活下去。

新京报:“刀子”在片中戏份不多,你拿到剧本之后,是怎么丰富这个角色的?有没有做人物小传?

李九霄:我记得当时剧本好像是就给了8页纸,我看完以后就哭了,因为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坏人,后来他舍生取义那一段就让我很感动。剧本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文字叙述,他干了一些什么事儿,比如前面阻挡老百姓过桥,中间又开始不让杨慧敏进赌场,最后又舍生取义去“跑桥”。他的人物线你捋下来以后,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想象和丰富,所以有很多东西,包括抽烟的细节,是整体部门设计出来的。


在饰演“刀子”的李九霄看来,这个角色去“跑桥”将电话线送到对岸,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对祖国被侵犯之后的一种态度。

新京报:“跑桥”那场戏,当时和导演、摄影师怎么商量的?有排练吗?

李九霄:我们排练了一天,跑了七八遍,我身上和桥上都有很多爆破点,要配合摄影师,把位置跑准确了,还得一气呵成把台词说明白。我还记得我拿帽子充当人头来晃狙击手,这是我和狙击手的一个博弈,这些都得排练。其实第一天排练完,我以为是实拍,跑完以后摔了一身伤,终于过了,然后管虎导演走过来,对我说了一句:九霄,不错,明天实拍,加油。我才知道明天是真正的开始。第二天也是拍了七八条。我记得我每一条躺在地上,在水的倒影里边,我看到四行仓库的影子,看到天空的影子,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和“刀子”合体的感觉。

新京报:“刀子”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有很多网友说他是第八百零一位壮士,特别出彩,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李九霄:作为演员来说,这个角色对我是非常有意义的,让我对电影有一种认识上的提高。以前拍电影更多的是想着去设计什么,“刀子”让我有一种新的认识,就是设计在前面,但是更高于设计的是你在现场的感受。还是很感谢管虎导演给我这么一次机会,给我造出来了一个电影梦,把我心里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很爽。

新京报:《八佰》上映之后,很多观众更多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纷纷去四行仓库纪念馆参观,对你来说,这部作品对于现在的观众最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李九霄: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我相信中国人都是有血性的,这部电影告诉大家中国人有不服输的一口气。


THE END
*
*